2005年,王雪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所学的核医学专业作为稀缺专业,本可以让她选择留在北京、上海及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大医院。但当她得知家乡引进的首台PET-CT设备因为没有懂专业的人才闲置,而每年全区至少有3000多名患者因无法使用设备诊断而必须转诊到北京、上海等地时,王雪梅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异乡的花团锦簇,全身心地投入到内蒙古核医学事业的建设发展中。
身先士卒做表率
一个学科的建设,不是只靠想象的。“那时候,内蒙古医疗领域对核医学的认知几乎为零。”王雪梅教授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和学习中,数年如一日,每天7点就来到医院,开始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即使生病输液,即使腿疼坐着轮椅,依然坚持在她热爱的岗位上。
为了提高核医学专业知识的知晓率,多少酷暑严寒的日夜,王雪梅肩背电脑、投影仪足迹踏遍全区各医院相关临床科室进行科普讲座500余次。2007年冬天,她去鄂尔多斯市薛家湾医院讲授普及核医学知识。在离薛家湾10余公里时,出租车突然故障熄火,车外零下20℃,寒气逼人,车却怎么也无法启动。心急火燎地等待了20多分钟后,王雪梅教授的一句话成就了一段10公里长跑——“培训时间逼近,约好的时间不能爽约!不能再等了,我们跑步去,边跑边打车。”可当时的镇里出租车很稀少,于是王雪梅教授边跑步抗寒边等待出租车的出现,10公里跑下来满身冒热气也没见到出租车踪影。到达会场时,她气喘吁吁地准时开始了科普讲座。那天夜晚,王雪梅教授默默地用牙签挑破脚上的水泡……
就这样埋头苦干,不计付出,王雪梅教授带领其团队建立了自治区首个核医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她帮助下自治区新建25个核医学科,每建一个核医科的艰难仍历历在目,从图纸设计到建成开展工作都有其汗水和泪水相随。记得在建一家医院核医学科时,院长要求她写承诺书,“保证正常运行,保证不亏本,保证人员培养,保证……”,她签下承诺书的那一刻,眼泪瞬间流出来。
2019年起,为了提升基层医院科研水平,王雪梅教授相继在巴彦淖尔市医院、赤峰市医院及包头第四医院新建3个博士工作站,每年对3个博士工作站共进行25次科研指导。包括科研入门、科研申报、课题点评、科研转化、科研推广和人才培养,仅2020年修改标书200余份,文章200余篇,修改报奖材料30份,科研讲座40次。并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每年承接近30多个团队的分子影像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平台的开放,提升了科研在多学科的利用,同时每年接待各类参观200余人次,在传播科研信息的同时,扩大了科研的普及范围。
自主创新攀高峰
研发新的分子显像探针,需经历放射性药物稳定性测定,小动物活体体内分布,大动物实验模型实验。为了加快临床转化步伐,王雪梅教授常常把新药打在自己身上,验证探针在人体实验分布情况以及剂量的分布状况。新药的毒性是未知的,科里同志常常担心她的身体,因为她这些年长期劳累,已经患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糖尿病等十几种疾病,可她却总是笑笑说,自己研发的新药连自己都怀疑,将来还怎么推广?最终,王雪梅教授用自己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带领团队历时8年,采用亲电加成的方法制备出心脏神经分子显像探针,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之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家,填补了国内心脏受体研究的空白。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将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在对有关分子影像学针对肿瘤微环境进行的研究中,王雪梅教授带领团队提出并证明了“反向Warburg”理论,补充了诺贝尔奖获得者Warburg理论的不足,文章发表在本专业最高学术水平美国核医学杂志(JNM)上,被评选为2016年Alavi-Mandell杰出论文奖,是我国首次获此奖项。该理论也为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加丰富和精准信息。
近几年,王雪梅教授团队利用先进的核素分子显像技术进行中蒙药治疗肿瘤疗效评估和机制研究,建立了核素分子显像技术在活体水平上、无创的对中蒙药有效成分抗癌机制及抗癌疗效的评价方式,为民族医药的研发提供新的评价体系。同时自主研发了国产小动物SPECT,与北京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国产临床SPECT/CT,进行世界首台临床SPECT/MRI的研发,该机型对儿童疾病的诊断更有优势,解决了核医学领域“卡脖子”的问题……多年来,王雪梅教授带领其团队开展60余项核医学诊断和治疗项目,均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空白,两项填补国内空白,核医学检查和治疗已惠及20多万患者,极大提高了我区疑难疾病的诊断能力。
经过15年的顽强拼搏,不断创新,王雪梅教授及其团队先后获得自治区领先学科、自治区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分子与影像功能研究工程中心、自治区总工会的创新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平台称号;主持国家及自治区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4项,自治区重大专项1项,自治区重点及重大科研项目10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自治区各类科技奖励20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实现了自治区该奖项的零突破。在最佳医院和最佳专科排名榜上,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已连续5届进入华北地区前五名,成为内蒙古医学领域唯一进入专科排名前5的学科。(李琳)
原标题:《走近科技工作者|王雪梅:内蒙古核医学领域建设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