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在到医院做PET-CT时,都会被医生要求多喝水,不仅是检查前,就连检查后也要喝。患者一定会有所奇怪,自己都禁食至少6小时了,其他检查除了禁食还禁水,为什么PET-CT会需要另外喝这么多水呢?
喝水的主要目的,可以总结为两点:其一,提高图像质量,帮助医师诊断;其二,加快放射性药物排出,减少射线对人体的伤害。
提高图像质量,帮助医师诊断
PET-CT检查前,受检者一般要禁食6-8小时,这时我们人体内的一些空腔脏器,比如胃、小肠、大肠等,会处于收缩的状态,而在CT扫描中收缩、聚拢的胃壁、肠壁无法清楚地显示,这会影响医生的观察和诊断。当患者喝了足够的水,这些水就可以把胃和肠道“撑开”,使胃黏膜、肠黏膜显示得更清楚。
此外,PET-CT检查主要使用一种叫做“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简称18F-FDG)”的药物。正常情况下,少量的18F-FDG可以被胃肠道黏膜吸收,我们称之为“生理性摄取”;而更多的18F-FDG将会进入病灶组织中,我们称之为“病理性摄取”。如果胃肠道有病灶,当胃肠道黏膜处于收缩、聚拢的状态时,黏膜的生理性摄取无法和病灶的病理性摄取相区分,可能会影响医生对病灶的判断;喝水将胃肠道“撑开”后,黏膜的生理性摄取与病灶的摄取区别将会更明显。
加快放射性药物排出,减少射线对人体的伤害
18F-FDG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后,一部分药物可以被病灶、心脏、脑、消化道等组织摄取,另一部分没有被摄取的药物主要经过肾脏、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多喝水、多排尿,可以促进未摄取的药物排出体外,减少这部分药物产生的射线对图像的干扰。检查后,多喝水、多排尿同样可以促使人体内残余的18F-FDG尽快排出体外,缩短药物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喝水,指的是喝白开水或纯净水。有的受检者误以为“禁食6-8小时”就是指不吃饭、不吃菜,但他们可能会喝牛奶、喝汤、喝含糖饮料。这些液体经过消化道直接吸收或间接转化后,都会形成“糖”进入体内,影响18F-FDG在人体内的摄取,干扰PET-CT检查。如果大家不确定自己吃或喝的东西是否会影响检查,一定要在检查前咨询医生或护士,必要时更改检查时间,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依据)